【嘉州掌故】 嘉州古镇系列二:安谷故事
嘉州古镇系列二:安谷故事
唐长寿
乐山人有福,出国很容易,谚云:“出国出国,出到安谷(国)”便是。这个安谷很近,就在乐山城溯大渡河而上10公里的大渡河南岸坝子上。镇为宋代嘉州龙游县四镇之一,唐代有寺名安国寺,镇便因此而名。宋代方志《舆地纪胜》载其景物,有“白檀山”“檀谷”之名,表明宋代的安谷就以出白檀木闻名于世了。
今名安谷,一说是改安国的“国”字为同音的“谷”字而来:二说是祈祷五谷丰登而名;三说是“谷者,善也,谓安于善”,故名;四说是明代乡人因檀谷“山谷幽逸,居之安也”而名。马一浮路过,颇有感受,道是:“溪流清泚,绿树成行,田畴交错,双峨在望,景颇幽旷。”而郭沫若老师帅平均作安谷小学校歌,一开头就唱:“安谷可安居,明末事有凭。”看来是赞成最后一种说法了。抗战时,古建筑学家刘致平到安谷调查安谷民居,为其环境陶醉,说:“有远山绿野,树丛四周,环境幽雅至极。”依旧是同样的感觉。
安谷历史可早到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在镇南双水、大龙、泊滩、王元、安谷等村浅山山腰都有新石器时代石器出土,有石斧、石刀、石矛、石凿、刮削器、尖状器、砍砸器、石弹丸等种类。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专程前来发掘,又采集了穿孔石刀、黑燧石刮削器等新器物,确证了安谷新石器时代遗址重要的历史价值。更有意义的是,它们是离嘉州古城最近的、也是最早的乐山先民的文化遗址,乐山人如要寻根,安谷实是不可遗漏的地方。
安谷崖墓门阙
从这些遗址判断,三四千年前的安谷坝子还是一片汪洋,大渡河主道沿安谷、车子诸山而下,今天的山湾在当时都是河湾岔水。古人所居的山腰都位于水边上,大渡河为其从事渔猎经济提供了天然的便利。其后大渡河北移,安谷由湖泊而成沼泽而成平坝,为人们留下了这片肥田沃土。同时,又在安谷的土地下埋藏了一片一片的金沙矿藏,使安谷与金口河沙坪、沙湾葫芦坝并列为乐山三大产金区之一。在上世纪四十年代,年产黄金可达六七百两,一度号称“川西南第一金矿”。明代开凿泊滩堰灌溉,安谷可称鱼米之乡。
古镇及其周围山崖上,汉代以来的崖墓、僚人岩穴墓、石刻造像、寺庙祠堂遗址、碑刻不胜枚举。崖墓规模或大或小,有“舞乐”“神兽”“瑞鸟”“斗拱”“门阙”等若干雕刻引人注目。岩穴墓以崖墓为墓地,开造于崖墓内岩壁之上,不像一般岩穴墓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,其作法耐人寻味。
安谷岩穴墓
安谷因之得名的安国寺又名古佛禅院、海会寺,始建于唐开元年间,算来已是嘉州最早的古寺之一。寺历经沧桑,东迁西移,最后在清代迁至安谷镇上。到今天,只剩大殿一间,成了供销社的库房,差不多已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了。
保存好一点的,算是那座土主庙。其特别之处,是曾经同庙建过安谷文庙。按理,文庙最低也只能设到县级。安谷区区乡镇何以如此破例设置文庙?有解释者云:明代安谷出了个武状元,外号钟牯牛,虽是大老粗,但力能扛鼎,并可绕场游走几步,故得以进宫吃御酒。谁知得意忘形,乐极生悲,失手打碎御杯,被推出午门斩首,大失安谷人的脸面。有位身为安谷人,曾在山东济南做过官,名章寓之者,认为是缺少文化所至,因而破格在安谷土主庙中另建文庙,要安谷人好好读点书,长一点安谷文风。庙内还绘有孔夫子《杏坛鼓琴》壁画,画夫子鼓琴,弟子侍立,让乡民们看图受教,不要安于当老粗丢人。
安谷文庙
这位章寓之对家乡偏爱至极,为了帮助家乡开凿水井,还特地从济南带回七个石井圈,用之建成了七个水井,这就是颇有名气的“七星井”。井至今犹存,所在之村也因之称为七星村。
不过安谷人爱提的不是这悠久而丰富的历史,而是发生在现代的“国(谷)”事:
其中最著名的是藏过故宫的“国宝”。那是指抗日战争时,故宫博物院的9千多箱文物在1938年至1946年曾保存在安谷镇。文物分别存放在6家祠堂和古佛寺等7个地方,经8年光阴丝毫无损。因此,当时的国民政府特颁发6个木匾给这6家祠堂,以资表彰。匾上刻“功侔鲁壁”四大字,为当时博物院院长马衡所书,并刻上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”方印,表明为政府行为。其匾或金底黑字,或黑底金字,老百姓艳称“金匾”,至今尚存一块整匾、3块残匾。
“功侔鲁壁”匾
央视拍摄故宫南迁节目时采访王德才老人
本文图片均为唐长寿提供。
投稿邮箱:313487468@qq.com